一句「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」,從我們小時候,一直影響到現在。大頭媽還記得有一個小學同學和他的弟弟,每天晚上都要練鋼琴到十點多;我們住得近,時常聽到同學媽媽大罵兩兄弟,在一陣鞭打後,就是伴著哭聲的琴聲......

如果學音樂是這麼痛苦的事,應該就不會有莫札特。無論是音樂,亦或是美術,「美」的學習所帶來的,應該是快樂與享受才是啊!

無論您現在是為孩子選擇才藝課程,或是考慮下學期的社團活動,洪蘭教授的這篇文章,或許可以讓我們在為孩子選擇時,多深入的思考,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。

別急著找孩子的興趣

~作者/洪蘭(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) 

一位媽媽說,為了找出她孩子的潛能,她每天加班賺錢,送孩子去上各種才藝班。每個月3萬元的學費,她已經花了8年,但是孩子仍找不出特別的興趣。她問:「還要多久,興趣才會出現?興趣定型後,能改變嗎?」

其實人的興趣一直在改變。小六與國一才差1年,他們玩的玩具就大不相同,孩子會隨著年齡、心智的成長而轉移興趣,甚至進了大學,興趣還會再變。

1995年艾美獎得主彼得.巴菲特(股神巴菲特之子),就是幾經轉折才走上音樂之路。他有個朋友更厲害,幾乎每學期都在轉系:大學一年級念的是機械工程,後來覺得工程太呆板,轉去念抽象的物理;念了物理後,又發現他最愛的其實是物理有秩序的模式,所以轉修數學;數學吸引了他兩學期,又覺得數學只空談模式,缺乏動手做的實際感,所以轉去念藝術;藝術仍不能滿足他,也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有藝術天分,又轉去念建築。建築既是藝術又是科學,建築的設計要用到物理和數學的知識,建築藍圖的繪製使他的藝術訓練可以派上用場,照講是很理想了;但是他又發現,很少人肯花大錢實現建築師的理想,反而要聽雇主的意見,覺得很挫折又想轉系。在念建築時,他發現對各種建材所表現出來的美感很有興趣,所以轉去念材料科學。

兜了一大圈,結果又回到了工程,但是這一圈的經驗使他變成獨一無二的都市計畫專家。他知道造型的美感、建材的選取會影響在裡面工作者的心情,因此開始做綠建築,所學所用,現在過得非常愉快。所以,一開始的迷惘沒有關係,「遊蕩的人未必都是迷路的人」(Not all who wander are lost.)。人生的路,只要好好走,沒有白走的。

真正的興趣自己會出來,就像生命自己會找出路一樣。回頭再說彼得,彼得學鋼琴中斷過4次,他說心中一直有個聲音在纏繞著他,但不知道是什麼。他吃不下、睡不著,只好從史丹佛大學退學去尋找,最後成為音樂家,並與父親一起在洛杉磯登台演出。那天他父親開玩笑說自己是來「驗收鋼琴學費的投資成果」。可見為了他學鋼琴,他父親也花了不少錢。

人的興趣是要花時間去尋覓的,它可能隱藏在很多面具之下,但只要是真的,終究會浮現出來。反而是出現後,人不見得有勇氣去走這條路,因為這條路往往不容易走;人有好逸惡勞的天性,喜歡走阻力最小的路。

所以父母不必急著去找孩子的興趣在哪裡,時機到了,孩子會告訴你。只是當孩子告訴你時,你要能放手讓他去走。吳季剛成功最大的功臣是他的母親,她有勇氣抵擋別人的閒言閒語,保護吳季剛走跟別人不同、卻是他衷心喜愛的路。

人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會成功。這位媽媽可以停止送孩子上才藝班了,時機到了,孩子會來求你。

(本文摘自本文摘自《親子天下》第19期〈走錯方向的國中教育〉)

 


 

我們家的大頭翰也曾學習三個月的鋼琴,半年的太鼓。前者的學習動機是手指沒力,寫字太醜;後者的學習目的,是發洩他過剩的精力,可以少在家裡跑跑跳跳。結果......

要不要成為藝術家,以目前來看,他是沒有興趣的。但是,至少大頭翰能表示他對舒伯特的喜愛,也會在看畫展時為我解說。培養懂得欣賞藝術的一般觀眾,才能讓更多的藝術表演者得到更多的支持。

最後,分享大頭媽的國中同學--劉孟捷的演奏片段。 

 

如此流暢的音樂,你聽得出他的手上有鋼釘嗎?

我對這位優秀的國中同學的印象,就停留在14歲那年。在獲得亞太區音樂大賽首獎後,他就出國了,我們這才知道,那個總是沉默寡言的同學,原來是這麼特別的音樂神童。劉孟捷15歲就登上卡內基音樂廳,我們連什麼是卡內基都不知道,他已經和我們這群每天只會聽流行樂的國中生不一樣了。


再一次看到他的消息,竟是他遭逢巨變的新聞。對於一個演奏家而言,雙手患病等於宣判死刑,沒想到他竟然可以克服困難,重新站上國際音樂舞台,讓人跌破眼鏡。獲得十大傑出青年也是實至名歸的啊!

學習藝術的路並不好走,除了興趣與天份,「人格特質」更是決定這條路走多遠、走多寬的關鍵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南崁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